作为六朝古都北京,在从燕国起就开始建造皇家建筑,三千多年的岁月,使北京成为了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在这些皇家建筑里最出名的要数故宫,故宫、天坛、太庙这些都是明成祖(永乐)朱棣迁都北京后建造的,但其实让朱棣更用心、更花功夫的建筑,莫过于他自己归天后的陵墓——十三陵中的长陵。
朱棣建造故宫用了14年,而长陵可是用了18年。他想的很清楚,活着所住的居所时间是有限的,而长眠后所居住的地方那可是长长久久的。长陵位于十三陵天寿山的正穴,它是十三陵中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帝陵,也是如今地面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后面的圆形宝山下便是长眠的地宫。
三进院落的第一进为陵门,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为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
进陵门后右侧有一座碑亭,亭里有一座雕刻精致的圣绩碑,这是明嘉靖树立的,建造时并没有刻上文字,因为嘉靖之前,明代皇帝建陵墓时都无碑,而嘉靖想为自己的永陵立一座神功圣德碑,又怕被别人说三道四,所以他干脆为祖宗们都补立了一块碑。但碑文并没想好写什么,所以那时都是无字碑,还有一种说法说嘉靖认为天命已定,“功德”勿需直言,于是陵前的碑文便空了下来。现在看到的上面的文字是清世祖顺治用满汉两种文字刻上的谕旨。
长陵的第二进院落前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十三陵中所有陵墓的陵殿名均为“祾恩殿”,这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祾”为“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意,长陵的祾恩门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书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仔细看“祾恩门”三个字,“祾”被写成了“稜”,据说这是后世修葺时误写的。
这第三进便是祾恩殿了,像极了故宫里的太和殿。可见朱棣是想生死都一个待遇。祾恩殿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长陵的祾恩殿面阔9间(66.56米),进深5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殿顶为古建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式,覆以黄色琉璃瓦饰。正脊至台基地面高25.1米。上檐饰重翘重昂九踩斗拱,下檐饰单翘重昂七踩鎏金斗拱。
祾恩殿内的正中是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陵墓主人——朱棣的铜像。文献记载,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祾恩殿里还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的很多文物,但其实最为珍贵的是支撑殿宇的60根金丝楠木大柱。金丝楠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不易腐蚀、变形,还可驱虫,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金丝浮现,且有淡雅幽香。因资源珍稀且生长缓慢,自古都是皇家文化符号的象征,被称为“皇帝木”。如今一串上好的金丝楠木手串可以卖到几千元。
著名的《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当然这是赝品,正品不知道在不在朱棣的地宫里陪葬着。长陵的地下宫殿还未挖掘,因为目前仍未找到如何能将地下的文物出土后不被氧化失色的方法,所以朱棣和他的陪葬品们依旧还未被受到打扰。
金丝翼善冠,虽为陪葬用品,却比皇帝生前戴的乌冠更为精制。这是用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织而成,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到来龙去脉,有如翼翼罗纱轻盈透明。下缘内外镶有金口,冠的后上方有两条左右对称的蟠龙于顶部汇合,龙首在上方,张口吐舌,双目圆睁,龙身弯曲盘绕。两龙之间有一圆形火珠,周围喷射出火焰。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祾恩殿后便是埋葬陵墓主人的宝山了,宝山前依次还有棂星门、石五供、方城,和方城上面的名楼。棂星门象征天门,多用于陵寝、宫室、坛庙之中,是一种王制的象征。
棂星门后的石五供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致的石供器组成。石供案,须弥座形制。其上下枋均浮雕串枝花卉,上下枭刻仰俯莲瓣,束腰部分刻椀花结带图案,四角雕刻玛瑙柱之形。案上五供器俱全。中间的石香炉,作三足鼎形,炉身和炉盖各用一整石雕成。
方城之上的明楼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