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把件 正文

从一件“祝福”的碧玉手把件来看中国的“蝠”文化

2020年,一场疫情席卷了全世界,在这场正在进行的人毒之战中,一种动物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中华菊头蝠。 虽然这次“新冠”病毒的源头还没有科学上的定论,但是蝙蝠携带致命病毒的情形已经被证实。一夜之间,蝙蝠这个字眼让人恐惧,似乎成了祸患源头,几乎与“病毒库”划等号。
其实,中国人对蝙蝠并不陌生。在西方文化中蝙蝠是邪恶的化身,但在中国则是一个吉祥物。我们只要稍微回顾一下蝙蝠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就能看到蝙蝠在中国非但不是“祸”,反而是“福”。 取“蝠”与“福”的谐音。“蝙蝠”寓“遍福”。象征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绵无边。 五只蝙蝠就象征着“五福临门”。 蝙蝠如果飞在寿桃上、或者与寿字纹相搭配,就象征“福寿绵长”。 通常还会把蝙蝠和梅花鹿、仙瓮、童子、铜钱搭配在一起,组合成不同的谐音吉祥图案。尤其在明清时代,蝙蝠简直成为玉品中福寿题材的专用形象。

乾隆龙袍上的蝙蝠纹,寓意洪福齐天

我们来看下面这件手把件。从玉质开窗看这是和田碧玉,长6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左右,重48克。在手把件上端雕刻了一只蝙蝠,下段主体部分是两个竹节,侧面雕了几片竹叶。根据谐音这件手把件的寓意是“祝福”。
在放大镜下观察,坨加工痕迹明显。在竹子关节部位采用减地起阳的手法,突出竹节间的凸起,增加了立体感。竹叶的加工手法相同。在竹叶上刻画出阴刻线表现出叶脉纹理。蝙蝠小巧精致,眼睛是用很小的管钻加工的,翅膀上用小坨雕刻了5条阴刻线,增加了飞翔的动感,尤其是在蝙蝠躯干上,红豆大的面积上总共雕刻了几十条细细的阴刻线代表身上的绒毛。在蝙蝠右翅下用管钻打了一个小孔以供穿系。孔道前大后小,是单面打孔,孔道内有不规则螺旋纹。
这个手把件受沁较重。受土壤中铁离子影响,已经出现大面积黄褐色沁斑,伴随着玉质脱水形成大量饭糁。整体玉质老熟,打光看果冻感强。表面光气自然老成,包浆十分莹润。这种蝙蝠造型在清乾隆时期的瓷器上经常出现,因此断代于此。
纵观历史,就会发现蝙蝠纹饰最早始于新石器时期,下面就是湖北石家河文化期,在凌家滩出土的玉蝙蝠。北方红山文化期,也出土了类似玉器。
到了夏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的蝙蝠纹、蝙蝠造型的青铜器也并不罕见,像陕西宝鸡就出土过一尊满蝠纹的青铜尊。下面是妇好墓出土的玉蝙蝠,正面为戴冠兽面,以阴刻线刻画出细眉,圆眼,立耳,两侧向后波浪状伸展的翅膀。就像蝙蝠展翅时的动作。又以兽面来夸张面部特征,极具神秘色彩。
到了汉代,蝙蝠的蝠字,就已经与富贵的富字发生了联系。而魏晋南北朝之际,蝙蝠纹饰吸收了当时外来的佛学和波斯地区的纹饰,开始出现繁复、华丽的倾向。三国时期曹植曾经做《蝙蝠赋》。“吁何奸气,生兹蝙蝠。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明伏暗动,□□□□。尽似鼠形,谓鸟不似。二足为毛,飞而含齿。巢不哺飐,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部蹈陆,上不凭木。”
而蝙蝠纹在宋朝彻底迎来了转折,皇帝热衷于祥瑞促使吉祥文化走向兴盛,平民文化的繁荣又让蝙蝠纹饰民间发扬光大。
明清成为了蝙蝠纹饰的全盛期,它被广泛的应用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上至皇帝龙袍的底纹、下至普通百姓祠堂的雕梁。蝙蝠纹饰开始与大量的花卉、动物、文字相组合,与多种主题如祥云、植物共同搭配的倾向。
客观地说,自然界蝙蝠本是样态丑陋之物,为什么成为无处不兆福的吉祥物?答案其实很简单:福,是华夏民族的终极信仰与期待。因此,自然的蝙蝠脱胎成了文化之蝙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toolaa.com/html/517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