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喜欢一件事情的极致,就是想把它放进手心里。
和田玉和人连接的方式有很多种,欣赏、佩戴、日常使用,等等。
但若论跟人最亲厚的还是盘完在手里。
体现在形制上就是把件。
关于和田玉把件,马未都老师推断其历史和来源时,曾经解释过:
把件的出现开始可能只是因为古人手里攥一块石头,感觉心里很安定,后来逐渐发展,才有了玉把件。
想象一下古人的生存条件,可能会更认同这种说法。
远古蛮荒时代,野兽横行,在身体条件上并不占优势人类为了自保,手里就需要一个能远远投掷、威吓野兽的东西。
用现代的话说,这样心里才能有安全感。
只不过后来随着条件慢慢发展,这种对石头的物性需求逐渐内化成了一种心理需求。
一种攥紧拳头或者手里拿点东西以增强安全感的需求,曾经的石头也变成了一种把玩之物。
从历史上来说,手上把玩一个玉的小物件的传统一直有,并且所玩之物也早已超越了石头的范畴。
鲁迅先生曾经对把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说把件就是过去有几间幽雅书斋的士大夫“清玩”的物品,在瘾足心闲之时,摩挲赏鉴之物。
这个物可以是很多东西,核桃可以、菩提什么、奇石可以,和田玉当然也可以。
到了清朝,因为对和田玉的重视,和田玉艺术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玩风日盛特备喜欢小精品的年代,和田玉的把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玩赏家喜爱的艺术品之一,尤其得到文人的青睐。
作为一种能够放在手中用来把玩欣赏的物件,和田玉把件可以是精雕细刻,也可以是自然随性的器物。
而它为什么这么火,与籽料其实有很大关系。
往前推几十年,那时候和田玉多是以器皿、摆件为主,都讲究料大,小东西没人看得上,籽料或者把件都没现在这么受欢迎。
但后来,大家对籽料的认知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发现籽料的大小和形状其实更适合把玩,所以籽料开始兴盛,独籽的把件也越来越火。
到如今,小而精成了和田玉行业的关键词,把件也成了玉雕中最主要的题材。
当然对于把件来说,它的体量虽然小,但要求却一点都不低。
首先,它得是温润的吧,玉质也要好吧,否则干巴巴的,会缺少和田玉的手感。
当然,一些沁料另算,沁料虽然也干,但它能盘出变化,也是很好的把件选择。
其次,把件整体的型要好。
把件不是摆件,也不像一些挂饰,它是每天盘在我们手心里的。
所以造型一定要饱满、规整、圆润、线条也要好,这样才能有我们说的适手性。
还有,把件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一只手握不住,也盘不了,小了,也不舒服,想象一下手里攥个蚕豆,对,就是这种感觉。
此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有些题材并不适合做把件,比如观音类,这样的题材还是更适合摆放、佩戴。
作为中国传统玉雕工艺的缩影,玉把件代表着玉文化的形神精髓,或随身佩戴,或闲时摩挲,既有美观装饰之用,更可起到怡情养性之效。
那这样的和田玉把件,你爱了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