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玩手串 > 橄榄核手串 正文

生活家|妙手神雕 穷极工巧——橄榄核雕艺术的投资与收藏


  随着社会的发展,橄榄核雕已经成为人们闲暇把玩的一个新热点,更有许多人热衷于收藏其中的名家精品,以便保值增值。“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这句佛语来形容核雕技艺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核雕根据技法技艺、艺术传承、风格特点等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其中南派主要指以苏州核雕为中心的江浙一带,以雕刻橄榄核为主;北派则是以潍坊核雕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主要以雕刻桃核为主,偶雕杏核。橄榄核雕又称榄雕,是苏州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榄雕工艺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一枚小小的橄榄核上,或是人物繁多,神态各异;或是层峦叠嶂,曲径通幽。传神之处,呼之欲出;细微之处,毫发毕现。

原料:橄榄核的来源

  好的核雕作品肯定是要有由好的核料雕刻。那什么样的核料才具有收藏价值呢?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然是越少见的核料,越珍贵,越有价值。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据《齐东野语》记载,橄榄又名“谏果”“忠果”“青果”。因为初食橄榄时有涩口之感,但放在嘴里久了,就会感到有清甜的回味,苦尽甘来,就好像“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一样。在古代它是一种名贵的果品。据《南方草木状》记载,(此果)吴时岁贡以赐近臣。

  橄榄大致分为三大类:青橄榄、黄橄榄和乌橄榄。作为核雕的橄榄,不是一般橄榄,而是取材于南方的“乌橄榄”,而乌橄榄(油橄榄)的品种又有上百种,只有其中极小一部分才能被选作核雕原料,其中以广东东南部增城一带所产的乌橄榄为最,其粒大、肉厚、质地紧密、色泽较深、油脂含量高,其核坚硬如石,是用来制造核雕的极佳材料,并且橄榄材质的核雕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由黄至褐至暗红,最终会盘完成乌黑发亮的紫檀色,是不可多得的随身法宝。

  江苏苏州并不产乌橄榄,那么,苏州核雕艺人为什么会大量使用乌橄榄核作为核雕的材料呢?这还得从上世纪说起。相传20世纪30年代,苏州吴县舟山村人殷根福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了一家以销售竹木牙雕为主的文玩店——“永兴斋”,但是时局动荡生意不济,传统的竹木牙雕经营惨淡,一个偶然的机会,殷根福从广东船工那里得到了一些原本用来压舱、垫舱的橄榄核,看着那些外形浑圆、壁体厚实的橄榄核,他便以“杀贼、应供、无生的十八罗汉”为题材,用橄榄核雕刻了一串罗汉念珠。不曾想到他雕刻的“罗汉念珠”一经面世面市便销售一空。从此,奠定了橄榄核雕“罗汉念珠”的雕刻形式,同时也开启了近代苏州舟山村的橄榄核雕业。其实,早在明清时期苏州民间雕刻艺人就采用乌橄榄进行雕刻,然而对于他们是如何获取这种材料的则缺少历史记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与当时苏州经济和商贸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工艺:榄雕的技法

  核料还是次要的,判断一件核雕作品的价值最重要的还是工艺。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核雕也是这样的,一件作品的价值大小就看雕刻的技法是精细还是粗糙了。所谓技法,就是在橄榄核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早在明代《清秘藏》中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个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可谓之核雕三绝,其作品传世绝少。在清代,也有不少核雕名家高手,技艺超群,乾隆初年(1736年)苏州民间艺人杜世元,也是用一枚不到一寸的桃核刻“苏子游赤壁”题材,与《核舟记》中的核舟有所不同,核雕在当时被称为“鬼工”。

  榄雕技艺归属于雕塑类,也属于微雕的范畴,但又区别于微雕仅以微小呈其奇的特点,榄雕技艺它更有其特点、艺术性及神韵,这种技艺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刻,刀法好比书法、绘画中的笔触,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的艺术效果。榄雕艺人需要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艺术形象慢慢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观众不仅能够体会到作品“脱壳而出”的快慰,而且还能感受到锉刀、锥刀、斜刀等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味,领悟作品产生的新意韵。

  核雕艺术品由于受到果核本身材质的局限,所以大部分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

  浮雕更像是与绘画的一种结合,是在橄榄核的表面雕刻出凹凸起伏的图案,表现出半立体感。看一件浮雕作品就像是看一幅画,只能看到一面。刻画的内容就像是水退石现一般,浮现在橄榄核表面。如果雕刻得较浅雕刻的较浅,便为浅浮雕,反之为深浮雕。浅浮雕具有流畅的线条及清淡、雅静的艺术效果。例如刻一张树叶,因树叶较薄,表现技法用浅浮雕比较适宜。深浮雕又称半立体雕,介于镂雕和浅浮雕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较之浅浮雕其立体感更好一些,会表现出物体的两到三个面,更能突出平面的高度。

  圆雕又称立体雕。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圆雕的最大特点就是立体感强。当我们欣赏一件圆雕作品时,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欣赏,雕刻对象的各个面都可以表现出来,而且各个侧面的雕刻图案相互有所关联,结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榄雕中的圆雕作品一般取材于宗教人物,如观音、弥勒、十八罗汉等,也有历史人物,如关公、孔子等。较之浮雕,喜欢圆雕的收藏爱好者更多一些。

  镂空雕也称透雕或通雕。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用刻刀将橄榄核核壁雕透,从而可以看见橄榄核的腔室,相比浮雕和圆雕作品会显得更为直观、立体。透雕吸收了圆雕,浮雕和绘画的优点,分为立体和平面两种。立体透雕是圆雕的四面表现手法,例如雕刻核舟,一只船有顶棚,有多扇船窗,且可开合,船头、船尾和船舱中都有人物,船上还有许多东西,这就需要采用立体透雕的技法。相较于浮雕和圆雕,镂空雕刻难度极大,对核雕师的技法和雕刻的材料要求都很高,所以一般镂空雕的作品大多是精品,当然价格也较高。

  除了上述三种技法以外,旧时还有一种薄意雕,顾名思义即极浅薄的浮雕,其特点为雕刻层薄但富有画意,以往很传统的核雕师会在橄榄核上画画、刻字,现在已不多见。


把玩:核雕的收藏与保养


  有人形容核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粒芥子纳须弥三千”,说的就是它的文化价值。作为民间工艺之一,本身没有价值的橄榄核经过雕刻师加工后,所呈现出的艺术价值让核雕身价倍增。近几年,随着文玩手串等收藏品的走热,核雕市场也逐年火爆。几年前,一件橄榄核雕的价格还多在50元到200元之间,如今至少也要在500元以上,名家的单件代表作品则要过万元,而且一件难求。据媒体报道,玩家刘女士手里有一串舟山名家须培金的串珠,4年前以5万元入手,现在已经价值10万到15万了。在拍卖市场上,名家核雕作品的成交价也是连年攀升。2005年,北京翰海拍卖的“清湛谷生核雕先贤人物串”(108粒),以134.2万元成交,创下了核雕拍卖的最高纪录;2006年天津文物公司拍卖的“清核雕人物串珠”(54粒)以16.5万元成交;2012年北京保利秋拍,清中期核雕十六罗汉手串(16粒)成交价20.7万元;2018年5月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清同治三年(1864年)湛谷生作核雕夜游赤壁舫(单粒)以2.5万港元成交。

  近两年来,受整体形势走弱的影响,文玩市场也降温明显,表现在核雕领域,一些通货、机雕作品受冲击比较大,然而真正有创意、有艺术内涵的手工原创作品还是供不应求。所以,对于橄榄核雕,投资者收藏时要遵循“三不买”的原则。一是不能买价值太低廉的作品。现在投资者很多采用网购方式来购买核雕,遇到图片报价远远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就很有可能导致收到实物跟原图片不是同一款作品,需要擦亮眼睛,不要贪图贪一时便宜。二是不买炒得价格虚高的作品。很多艺术品市场都会雇佣团队专门炒作工艺师,进行饥饿营销,乘机哄抬价格,这便需要投资者保持冷静,用慧眼辨别作者的真实水准。三是不买有硬性毛病的作品。所谓有硬性毛病作品的,就是指那些不可逆转的瑕疵,比如开裂、有白斑、雕漏等,这些作品在以后把玩的过程中也不能逐渐好转,需要在源头上加以避免。

  此外,一件雕刻精致的核雕艺术品,还需要长期注重养护,才能使艺术品呈现最佳状态而逐渐升值。所以在养护上,要着重做好“三防”。一是防开裂。开裂是橄榄核容易出现的现象,开裂的原理在于核内与核外的湿度不统一。因此要避晒、避水、避风吹、避冷暖不均。二是防“花点”。一件精美的橄榄核艺术品,除了雕工技术高以外,材料自然颜色要均衡。所以在上油时油量要少,刷均匀,最后用棉质软布或纸巾吸干,避免油量过多,积油不擦掉,日后就会形成一个个深褐色的“花点”,降低作品收藏价值。三是防跌落。核雕艺术品体积小,很“娇嫩”,一不小心掉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就此成了废品。

  核雕历史悠久,但起源尚待考证。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核雕在明代已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欧阳宗俊先生在《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明清之际,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却生机勃勃,富于创造性。橄榄核雕是其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明代人称其为‘鬼工技’。明代,橄榄核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达官贵人视其为宝物,作为佩戴的装饰品,风行一时”。核雕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雕、微雕的艺术精华,精、细模其形,奇、巧拟其神,形神兼备,妙至毫巅。而今悄然复苏的核雕市场,不仅使传统优秀技艺得以传承,也显示出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生命力。




责编:周晓艺  设计:李佰玲

主编:张 姝

关注现代商业银行,看更多原创独家资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toolaa.com/html/5752.html

相关推荐